廣東省畜牧獸醫學會是由廣東省民政廳批準成立的具有法人資格的全省性社會團體,是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的組成部分,是黨和政府聯系畜牧獸醫科技工作者的橋梁和紐帶,是發展我省畜牧獸醫事業的重要社會力量?,F任理事長是廖明同志。
廣東省畜牧獸醫學會是由廣東省民政廳批準成立的具有法人資格的全省性社會團體,是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的組成部分,是黨和政府聯系畜牧獸醫科技工作者的橋梁和紐帶,是發展我省畜牧獸醫事業的重要社會力量?,F任理事長是廖明同志。
自“雙百行動”開展以來,仲愷立足縣域所需、高校所能,采取一個二級學院與一個鄉鎮對接的“一院一鎮”結對模式、“一院牽頭,多院參與”方式,與鄉鎮開展合作共建,有效助推豐順縣、佛岡縣城鄉協調高質量發展。
仲愷校長廖明表示,作為農業應用型大學,學校將瞄準國家戰略和產業所需,以“頭號力度”服務“頭號工程”,聚焦推動地方產業發展,以多學科交叉融合賦能新農科、新工科發展,培養更多“一懂兩愛三過硬”的農業技術與管理人才,加快建設成為新時代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為推進“百千萬工程”交出高質量的仲愷答卷。
加強協同聯動和精準施策
Q
南方日報:落實“雙百行動”,仲愷如何布局?
A
廖 明:
我們首先在內部進行整體協調,提出了“一院一鎮”結對合作模式,并讓每個部門、二級學院都參與進來,集合全校學科門類,調動全校師生力量,協同發力服務“頭號工程”。
我們同樣重視外部聯動協調,在充分了解當地實際所需的基礎上,發揮學校辦學優勢、鏈接各類社會資源,改變以往“專家-農民”的單線幫扶模式,為縣域定制全方位幫扶方案。
“雙百行動”中,仲愷作為牽頭單位與嘉應學院共同對接梅州市豐順縣、作為配合單位與廣州中醫藥大學共同對接清遠市佛岡縣,積極推進各共建項目實施落地。作為廣東省農業科技創新聯盟輪值理事長單位,我們還加強項目對接和工作銜接,協同相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等,把聯盟的科技實力轉化為服務“百千萬工程”的能力。
Q
南方日報:如何確保幫扶真正落地見效?
A
廖 明:
在建立多級聯動、高效對接的結對共建機制后,我們深化調研工作,針對當地實際發展需求進行精準施策,推動幫扶真正落地、盡快見效。比如在豐順縣,我們聚焦埔寨鎮非遺項目的產業化發展、幫助留隍鎮選育更新橄欖品種;在佛岡縣,我們則關注粉葛產業的規?;l展。
賦能地方產業高質量發展
Q
南方日報:具體有哪些舉措和代表性成果?
A
廖 明:
學校對照“雙百行動”任務要求,擬定共建項目清單及年度工作目標,共牽頭承擔豐順縣項目16項、佛岡縣項目10項,并安排兩年投入專項經費310多萬元。
以豐順縣為例,我們聚焦11條村的綠化需求,由學校城鄉建設學院、何香凝藝術設計學院、園藝園林學院組建師生團隊,開展村道綠化規劃設計工作,17支團隊獲省“粵美鄉村”風貌設計大賽二等獎3項、三等獎8項。
園藝園林學院師生還在留隍鎮挖掘橄欖新品種資源,選育出優質的“早嘉橄欖”和“隍嘉橄欖”,提高了當地橄欖產業的生產效益和市場競爭力,同時對普通橄欖品種進行高位嫁接技術指導,協助更換新的種植品種,實現每畝產值超2萬元。
何香凝藝術設計學院團隊則圍繞埔寨鎮的國家級非遺項目——埔寨火龍,結合學校省級一流課程——信息可視化課程開展IP形象研發,設計了10多種文創產品,既傳承地方文化,又帶動了旅游經濟發展。
Q
南方日報:學校師生深度參與了幫扶項目,
如何引導師生以科技力量推動地方產業發展?
A
廖 明:
高校是科技和人才的重要結合點,務必充分發揮人才優勢,把助力縣域高質量發展和推進學校高質量辦學緊密結合起來。
建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是仲愷堅定不移的發展道路。我們注重引導學生將專業所學運用于實際,將人才培養環節下沉到田間地頭和產業一線,包括定期組織學生到基層開展項目實踐、社會調研,以及在日常專項課程中融入實踐模塊,針對性布置課題,指導學生對縣域經濟發展的難點堵點進行實地調研、尋求破題,因此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服務基層能力都很強,尤其在縣域一線涌現出許多榮膺國家級榮譽的優秀校友,如堅守臺山林木育種戰線30余載的“全國生態建設突出貢獻先進個人”林昌明,返鄉發展現代農業、帶動興寧群眾增收致富的“全國巾幗建功標兵”張雪蓮等。
對接佛岡縣后,學校農業與生物學院師生深入當地,發現湯塘鎮竹山村的特色支柱產業——粉葛產業發展歷史久、成效好,但近年深受腐爛病防治難題困擾,產品品質難以提升,以及由于種植和加工技術過于傳統,生產規模難以擴大。對此,師生將相關內容形成課題項目、論文題目等,積極開展科技攻關、提供技術服務、打造生產示范,為當地粉葛提升質量、產量、銷量獻智獻策。
人才培養要“接地氣”也要“通天線”。近年來,仲愷立項建設30余個校級科技小院,其中7個已獲國家支持。其中,動物科技學院師生團隊常駐饒平縣開展健康養殖技術指導,打通當地獅頭鵝上行“最先一公里”。當前,我們在佛岡縣建設新的科技小院,將發揮科研創新能力和人才集聚效應,通過更高層次投入,切實解決當地粉葛產業發展技術難題。
此外,我們今年派出24名教師組成博士團,到佛岡15所中學、中職學校常態化開展鄉村教育服務工作,進一步發揮人才效用,為當地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推動建設高水平應用型大學
Q
南方日報:推進“雙百行動”,為學校辦學帶來
哪些新啟發?
A
廖 明:
當前,仲愷圍繞更名大學、教學審核評估和迎接百年校慶三大重點任務,正全力推動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建設。我們不斷思考,要實現何種應用技術、培養何種應用型人才、產出何種應用效果。
落實“雙百行動”、服務“百千萬工程”,對大學建設改革發展和人才培養具有重要導向作用,能有效檢驗辦學成效。此過程中,師生掌握縣域經濟發展所需,學習和科研方向更明確,同時學校據此完善學科專業體系,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適應性。
我們也更確信,未來社會需要的是綜合性人才,包括某一專業領域的工作能力和對多學科知識的吸收、應用能力,因此需要大力推動學科交叉融合。在“雙百行動”中,我們組織多學科團隊對縣域開展全產業鏈對接服務,注重將單項技術轉化為集成技術,全面盤活縣域產業資源。比如針對豐順縣留隍鎮橄欖產業,組建以園藝專業牽頭,食品、管理、藝術等專業協同配合的跨專業團隊,全面對接育種與栽培、加工、營銷、品牌建設等各環節。
Q
南方日報:未來還有哪些部署謀劃?
A
廖 明:
我們將圍繞典型鎮、結對縣、省政府相關部門的需求和工作部署,打造“點線面”工作矩陣。
其中,以結對縣典型鎮為點,梳理鎮域重點工作,形成校級課題,助力典型鎮“百千萬工程”建設;以橄欖、粉葛、茶葉、紅薯、肉鴿、益腎子等縣域重點產業需求為線,依托科技小院重點項目,整合多學科力量為產業鏈提檔賦能;以“三下鄉”社會實踐、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廣東省高?!班l村創新”藝術設計大賽等省級層面工作部署為面,發動更多師生參與“雙百行動”,形成全方位全周期的規模效應。此外,繼續加強與結對縣及相關企業交流,尋求更多校地合作點、突破點,推動更多成果落地落實。